您留意過這個小小的部位嗎?介紹以下四種處理方式,您的是哪一種呢?
以下針對 ”小提琴琴橋與 E 弦接觸區” 的處理方式,做一說明(圖 1–4 為示意):
標準切口(圖1)
將 E 弦穩定地置於琴橋預留之細槽內,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做法。
塑膠護套(圖2)
部分E弦原廠會附一段微小的塑膠管,套在弦上以分散壓力、避免弦線下陷。雖然安裝最為簡便,但塑膠屬阻尼材質,會干擾弦振能量傳遞至琴橋與共鳴箱,對追求極致音色者並非理想方案。
羊皮護墊(圖3)
為維持聲學效率,同時保護琴橋,製琴師通常在 E 弦槽貼覆一層極薄羊皮。羊皮質地柔韌且阻尼極低,可有效防止切割而幾乎不影響音色,是目前最被推崇的作法。
★象牙鑲片(圖4)
這是非常非常罕見的例子,在個別歷史名琴上偶可見將象牙微片鑲入 E 弦槽—圖 4 所示即為芝加哥名店 Bein & Fushi 藏品、估值逾千萬美元的 Guarneri del Gesù。此種作法需極高工藝精度,現行受國際保育法規(CITES)嚴格限制,僅見於少數頂級古琴的早期維修痕跡。
專業建議:
若希望避免 E 弦割入琴橋,同時最大程度保留音色~
於琴弦槽處貼覆薄羊皮,如圖3,對聲學折損是最低的。
但若-
僅只要換弦,原本的琴橋又沒有貼護皮,使用弦原附的塑膠護套,是可以避免琴橋的弦線下陷,最便利的方式。惟長期還是不建議使用,避免造成雜音或影響共鳴表現。
若琴橋切口已經造成一定程度的下陷時,就需換一塊琴橋,並請師傅在E弦處貼皮。
總之,委由專業琴行或製琴師進行調整或貼片,以確保琴橋弧度與弦的高度符合演奏需求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