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新視野的音樂盛宴

希望「經典提琴」不只是個買賣交易的場域,他是個分享音樂美好與交換提琴世界奧秘的所在

~~這也是我們特隔出一個表演廳空間的意義所在!

分享參加2018.8.20曾世偉大師班的朋友寫的感文,文章深度讓整個活動的質感更深了。

前幾天得知旅法大提琴教授曾世偉老師在經典提琴進行大師班授課觀摩的消息,立即報名參加今天的旁聽課程。今天早上在多位與會學生的大方示範以及曾老師專業又淺顯易懂的引導之下,即便像是剛入門學大提琴不久的我而言亦深深覺得這是場打開全新視野的音樂饗宴。

在詮釋樂曲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習慣以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認知去處理樂譜上標註的表情符號。遇到Forte(f)自然加重、放大音量,遇到Piano (p)便縮小音量或不自覺的放慢速度,而忽略了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連貫性與協調性。曾老師以深入淺出的譬喻引導我們去思考假設每首樂曲皆像是準備出發的旅程,出發之時便要掌握好目的地在何處。詮釋不同調性的樂句就好像是旅途的某個過程,確認好旅程的終點在哪裡,自然而然可以清楚掌握旅程應該行進的方向,而不致於在非目的地之處做了不適當的悠晃。曾老師每講解一個觀念和方法之後,隨即親身示範如何詮釋該段樂句,讓人聆聽之後有如醍醐灌頂! 原來音樂的表情不是用音量與速度去控制的!如同f、p的表現可以在不改變主觀音量大小的前提下,以聲音的質感去改變樂曲的強弱,我想這就是曾老師所謂的精神上的Forte(f)與精神上的Piano (p)吧!

在授課過程中,曾老師亦多次引導大家去思考Bach、Shostakovich創作時的時空背景,說明不同調性的轉換對作曲家而言具有何種象徵意義,在調性之間的轉銜,務必掌握過渡時的連貫性。以Bach當時對調性的解讀來譬喻,如果G大調的意義是代表新生,那麼c小調就如同象徵死亡。而Shostakovich在不同調性樂句想表現的,也就是身在囹圄的失望與悲傷等複雜的情感。

這場大師班授課觀摩對剛入門的我來說真是受益良多,對親身接受指導、而且已有相當技巧水準的示範學生而言更是個自我砥礪與境界提升的珍貴契機。

由衷感謝今天這場美好的音樂盛宴!

0 回復

發表評論

想要留言嗎?
歡迎歡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